[#歐陽選書]《怎麼說,青少年會聽VS怎麼聽,請少年會說》:想回到與孩子無話不說的時光嗎?我想!
我曾在家長日做了一個活動,
叫做「給父母的大考」。
家長們會拿到一份考卷,
共有20題填充題,
題目都跟他的孩子有關。
像是:「我參加的社團是?」
「我最要好的朋友是?」
「我最喜歡聽的音樂是?」
這個活動目的很簡單,
就是要讓家長檢視自己,
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。
不過,
考卷答案從哪裡來呢?
當然是孩子們那裡。
所以,在家長日前,
我先發下這份考卷,
請孩子們寫下他們的答案。
可我沒想到,
當我一發下去時,
就有孩子問:
「這份考卷是要給我爸媽寫得對吧!」
我點了點頭。
「什麼!那我不要寫了!」
開始有孩子起鬨,我很訝異,
從什麼時候開始,
孩子竟然不希望父母了解自己。
其中,包含一個叫玲玲的女孩,
在我心目中她乖巧懂事。
但在這次活動,
她卻怎麼樣都不願意寫,
她說因為她媽根本不在乎她的表現,
只在乎她的成績。
偏偏她什麼都好,
就是成績不好。
當時的我有些不知所措。
如果那時我讀了
《怎麼說,青少年會聽VS
如何聽,青少年願意說》這本書,
也許我就可以化解
橫亙在玲玲與母親間的那座冰山。
首先,《怎麼說,青少年會聽VS如何聽,
青少年願意說》
跳脫以往的親子溝通書的寫法,
不談深奧的理論,
而是以「親子溝通工作坊」的形式,
如實記錄八堂親子溝通課:
安戴爾是如何帶領家長與孩子,
一步步地從對立走向
傾聽、尊重,進而合作。
表面上,
你是在讀一本書;
但實際上,你像是身歷其境
上完八堂親子溝通課。
其次,
這本書的編排脈絡分明。
每章節安戴爾都會先「問題引導」,
帶出要解決的親子溝通問題;
接著是「漫畫對比」,
透過情境漫畫,
呈現出無效溝通與有效溝通的差別;
再來是「故事分享」,
家長們學會新的溝通方法,
回去實際運用後,
分享親子溝通故事。
接著是「快速提醒」,
安戴爾貼心整理出
這章談到的溝通技巧,
幫助你快速回顧。
最後,這本書非常精準
戳破我們過去的管教盲點。
比方在談「處理感受」這一章時,
安戴爾這麼說:
「我們無法忍受看到他們不開心,
所以最好的介入方式,
就是輕視他們的感覺、
強加我們的邏輯,
希望讓他們知道正確的感受是什麼。」
看到這一句,
我直接被敲醒,
對,我們常跳過孩子們的感受,
急著跟他們講道理。
可是當孩子的情緒水位高漲,
我們說什麼都只是引起爭執。
另外,關於「該不該處罰孩子」,
安戴爾的一句話再度扭轉了我,
她說:
「處罰的問題在於讓孩子
忽略自己的錯誤行為,
反而只注意到
他的父母多麼的不可理喻。」
我們本意是要讓孩子記住犯錯的後果,
以後不要再犯。
沒想到從孩子的角度而言,
重點不在改正,
而在於如何做壞事不被抓到。
筆走至此,
我的女兒跑了進來,
一直喊著「爸爸!爸爸!」
對啊!
每個孩子都曾經黏著父母,
無話不說;
我們也曾經笑擁孩子入懷,
掏心掏肺。
青春期不該
成為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鴻溝,
而是我們尊重彼此、
攜手合作的開始。
《怎麼說,青少年會聽VS
怎麼聽,青少年會說?》博客來連結: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76552?sloc=main_mb
#歡迎分享
#這本親子溝通書是我近期讀過最厲害的
#書名也是最長的